按照“滾動支持、動態調整”的管理模式, 根據科技部基礎研究管理中心《關于2016年 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計劃)項目中期評估工作安排的通知》的有關要求,7月5日,國家973計劃“110米大口徑全可動射電望遠鏡關鍵技術研究”項目中期總結會議在貴州遵義召開。
會議現場。
來自中科院物理研究所、中科院上海天文臺等7名項目專家,項目依托部門(自治區科技廳、中國科學院前沿科學與教育局)有關人員和4個課題負責人及其主要研究骨干,共計50人參會。會議由項目首席科學家中科院新疆天文臺臺長王娜研究員主持。
在會上,項目首席科學家及其下設4個課題負責人全面地匯報了各自的研究進展和調整建議,參會專家客觀公正地進行了評議。重點針對項目的工作狀態和研究前景予以科學評估,討論形成了在項目課題設置、課題研究內容和目標、研究隊伍等方面的調整方案,從而進一步明確項目的研究計劃和目標,調整和優化課題設置、經費和人員配置。專家組一致認為, 該項目組織管理規范,下設4個課題皆完成了課題任務書預定的計劃研究任務,各課題下階段設置確有必要。各課題研究隊伍結構合理、人員穩定,工作積極,學術交流活躍。
自治區科技廳作為該項目依托部門之一,將繼續做好項目組織實施的監督與管理,協助處理項目執行過程中出現的問題。督促各課題承擔單位積極配合項目第一承擔單位(中國科學院新疆天文臺),按照《973計劃項目中期評估方案》的規定,及時完善并核實有關統計數據,按時匯編提交項目中期評估相關材料,保質保量地做好科技部后續組織的項目中期評估工作。
國家973計劃項目“110米大口徑全可動射電望遠鏡關鍵技術研究”于2015年啟動實施,國撥經費2600萬元。項目以射電天體的觀測特征和物理特性研究為切入點,針對大口徑天線結構與控制、超寬帶接收、主動面修正等問題開展聯合技術攻關,以期把射電天文前沿研究與奇臺110米大口徑全可動射電望遠鏡(以下簡稱“QTT”)建設緊密結合起來,對QTT系統建設發揮直接推進和保障作用,為QTT系統優化運行提供技術儲備,也為射電天文學前沿突破提供研究基礎。項目實施以來,在系統測量毫秒脈沖星的噪聲參數、探索脈沖星星風制動機制、確認Ia型超新星前身星、實施高精度地月微波測距、超大型天線近似動力學建模方法、天線結構軸系誤差對指向精度影響機理、軌道表面不平度描述方法、柔性結構指向控制策略、天線型面轉換調整量計算方法、高精度高可靠促動器技術、反射面高精度快速測量與閉環修正等方面形成了具有創新性的研究成果。研發了0.6–4GHz超寬帶饋源和30–50GHz超寬帶極化器、建立了FPGA+GPU混合構架數字終端。發表國內外核心期刊論文97篇(SCI收錄49篇,EI收錄31篇);申請國家發明專利34項,已授權11項;特邀國際學術會議報告3次,國內學術會議報告5次;出版專著2部;培養博士研究生25人,碩士研究生44人。
推薦閱讀
|